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金融数据。一季度金融数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变化?今年货币政策走势如何?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资料图)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如是总结。

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3月份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2.7%,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增长的潜能。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29.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3.4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4.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的授信户数为5765万户,同比增长14.4%。

从利率看,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个和41个基点。

最近,信贷和物价的走势出现了背离,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对此做出回应,“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本质上是受时滞影响。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趋向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邹澜认为,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_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势。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继续支持粮食、能源等民生物资保供稳价,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海外高通胀传导等因素带来的可能影响,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邹澜表示,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坚持稳健取向,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创造良好货币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信贷投放靠前发力

一季度往往是银行信贷投放的旺季。业内专家认为,今年首个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创新高,这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持续向好带动企业贷款需求回升。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靠前发力的支持下,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速。

“一季度信贷保持较快增长,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M_2增速保持在高位。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其中3月份增加超1.24万亿元。

“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的带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成为推动一季度信贷增长的主力。与此同时,3月份住户贷款增加较多,居民信贷改善较为明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

具体来看,阮健弘介绍,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疫情之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升。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度增加0.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度增加3.3个百分点。而对于同期住户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比少增的情况,阮健弘表示,这主要与居民的购房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有关。“未来,随着购房需求的恢复,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持续改善,住户信贷需求也将稳步回升。”阮健弘判断。

一季度金融数据的亮眼表现,离不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引导。“截至今年3月末,17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大约为6.8万亿元,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邹澜表示。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此前表示要“有进有退”。对此,邹澜介绍,在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延续和退出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矛盾,例如,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疫情冲击导致交通物流等领域面临较大困难等;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快速提升这些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降低因外部性产生的溢价,我们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会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多数结构性工具是阶段性工具,设立时都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在实施期结束时,如果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商业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已经有效提升,结构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标,就会按期及时退出。”邹澜解释。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是平稳有序的。”邹澜补充,工具退出指的是央行不再新发放资金,但已经发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最长使用期限可以是3年到5年,也就是说工具的机制设计本身就是缓退坡的。

坚持稳健调控理念

伴随着信贷的快速增长,我国宏观杠杆率能否保持稳定也引发关注。对此,阮健弘回应,随着经济增长波动的加大,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出现了快升和快降的现象。当前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有一定的季节性原因。“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是289.6%,比上年末高8个百分点。信贷投放的季度高位和GDP增长的季度低位这两个季节性特征相互叠加,导致一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会出现上升比较多的情况。”她解释道。

今年一季度,经济仍处于恢复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等因素也强化了宏观杠杆率的季节特征。阮健弘表示,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势头良好,这将有助于全年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领域,邹澜表示,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在房地产金融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房地产贷款主要由个人住房贷款和开发贷款两项构成。”邹澜介绍,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大约是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这也得益于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去年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了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因城施策原则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邹澜表示,该机制可以“既管冷、又管热”,既支持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困难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苗头的城市及时退出支持政策,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截至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12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从全国看,今年3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

围绕下一步政策趋势,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金融形势变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会同金融部门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实现平稳过渡。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大进大出”和“大收大放”的情况,对于我国货币政策,邹澜明确回应,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利率水平合适,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记者 姚进)

推荐内容